知其然後的無解
對許多有睡眠困擾的人,都想知道自己睡眠到底出了什麼狀況?為什麼會睡不好與越睡健康越差?
為了知所以然,所以去睡眠中心檢測,似乎是最科學的作法。
然而就算花了昂貴費用,得到自己睡眠狀態的長篇數據報告,然後呢?
有受試者將整個 睡眠檢測的流程 鉅細靡遺地公開在網路上,但結語仍不落兩字:無解。
畢竟最終,而且最根本關鍵的,還是在於如何解決睡眠障礙問題。
睡眠障礙或許有各種症狀,如打鼾、鼻塞、多夢、淺眠等,許多人可能會歸咎於不同生理病症與生活行為,但根據我接觸許多睡眠障礙者的觀察,我發現睡得不好的人有一個共同因素,就是睡眠時口呼吸。
克服睡眠障礙,從防止睡眠時口呼吸下手
有口呼吸習慣的人,許多都是因為鼻塞放棄鼻呼吸,而不知不覺形成的一種呼吸習慣。尤其當夜晚入睡後,嘴巴因為無法控制容易鬆開,而容易轉換成口呼吸模式。
口呼吸為何會造成睡眠障礙?
1. 開口舌頭容易鬆垮後墜,嘴巴吸入的空氣直接振動口腔軟顎組織,而造成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狀。
2. 口呼吸使大腦耗氧量增大,並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,大腦根本無法放鬆地好好休息,故容易陷入慢性疲勞。
3. 口呼吸會讓血氧量與一氧化氮攝取量降低,身體器官與肌肉因缺氧難以修復,嚴重缺氧時甚至還會引發抽筋現象,使身體處於一種低氧耗弱且無法放鬆的狀態。
4. 口呼吸會造成鼻腔呼吸機能退化,鼻子對空氣變化過度敏感,以致一早醒後鼻子一接觸到冷空氣後,產生打噴嚏、流鼻水、眼紅癢等鼻過敏症狀。
因此,只要睡眠期間避免口呼吸習慣,鼻腔機能就會越吸越健康,並進而提升血氧量與一氧化氮攝取量,讓大腦、身體器官與肌肉得到充分的休養。
熱門的睡眠檢測
轉引自「我該去睡眠中心檢查嗎? 康健雜誌」
有睡眠困擾的人愈來愈多。
行政院主計處八月中旬,發布最新一項健康安全調查,台灣15歲以上民眾,有二成四的人失眠。再加上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嗜睡症、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等睡眠障礙人口,台灣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睡不好。於是,標榜「治療睡眠疑難雜症」的睡眠中心,愈來愈流行,很多失眠的人想去,因為睡不著實在太苦了。打鼾的人必須去,因為可能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(sleepapnea),是高血壓、中風、心臟病的高危險群。還有一些淺眠、嗜睡、夢遊的人,也期盼去那兒睡一覺,就解決困擾。
難怪台灣從北到南,睡眠中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,許多醫院想瓜分這塊醫療大餅。甚至有醫院將它納入「健檢套餐」,睡一晚要價上萬元。而且,熱門的程度令人咋舌。例如,根據8月初的數據,預約到大醫院如林口長庚及台大醫院睡覺的人,已經排到明年3月。到底,睡眠中心有什麼魔法,讓人趨之若鶩?睡一覺,真的能解決所有的睡眠困擾嗎?
飯店等級的睡眠中心
走進一家醫學中心附設的睡眠中心,亮潔的光線、寬敞的空間、木質地板、柔軟舒適的床、沙發、衣櫃應有盡有,如果不是床頭的生理檢查儀露了餡,還真忘了這兒是醫院。
這裡的夜晚比白天忙碌。白天還略顯空蕩,晚上9點一到,事先預約的病人紛紛進住準備就寢,技術員來回穿梭,忙著在病患的頭皮、鼻腔、胸腔、腹部貼滿感應線,還要隨時盯著監視器,看畫面、分辨訊號,並記錄病人睡眠時是否有異常抽動。
八小時後,電腦吐出的報告多達800頁,詳載病人的呼吸,還有腦波、心電圖、食道壓力、氧氣濃度等。
接下來,經由技術員判讀分析報告後,再由包括精神科、胸腔內科、耳鼻喉科、神經內科等組成的醫療團隊,做後續問診、治療,甚至動手術。
這就是睡眠中心與一般睡眠實驗室不同之處:跨科整合。
「整 合的好處,是讓病人少走很多冤枉路,」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、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舉例,以往,有些睡不好的病人被誤診為鼻炎,治療大半年仍未 改善,不同科別介入診斷後,竟發現割除扁桃腺就能根除;也有人花錢買陽壓呼吸器(能撐開呼吸道,幫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呼吸順暢),戴好幾個月才驚覺,止 鼾牙套就能解決打鼾的問題。
尤其受過睡眠專業訓練的心理治療師加入團隊,讓許多病人不藥而癒。在台灣從事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多年,也接 受新光、林口長庚等醫院轉介病患的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印象深刻,一位40歲的女性企業高階主管,因龐大的工作壓力喘不過氣,6年來夜夜靠安眠藥入睡, 「她每天在吞藥與不吞藥間拔河,不想藥物成癮,又擔心失眠影響白天表現,」經過認知行為治療、撰寫睡眠日誌、找出壓力源後,不到兩個月,就能香甜入睡。
更貼心的,還提供追蹤服務。例如台大醫院請病患定期回診,除了看改善程度,還要確認病人裝戴陽壓呼吸器的方式正不正確,「因為機器沒調好,病患可能胸痛,甚至氣胸,」台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李佩玲解釋。自助最重要。
聽起來睡眠中心似乎能解決睡眠大小事。但果真如此?
亂象層出的睡眠檢測
有些醫生看法保守,雖然睡眠中心幫了許多人忙,卻不是萬能的。有些觀念,需進一步釐清。
首先,醫療能做的有限,生活型態改變才能治本。例如,有些病患因過重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,卻仍大吃大喝、也不運動,「當然不會有太大的改善,」陳濘宏兩手一攤,略顯無奈。
其次,並非每個睡不好的人都需要求診。李佩玲指出,至少有一半的病患,因一時生活緊張、情緒不穩、或睡眠習慣不好,例如睡眠時間不固定、在床上讀書、看電視等。其實,「真正的救星,是他們自己,」只要能找出情緒的出口,或改善積習,大部份人能恢復好睡眠。
美國已有睡眠專科,且實施睡眠中心認證制度,但尚處萌芽期的台灣,還在摸索、學習。沒有標準化的規範,各種亂象層出不窮。
最常見的就是報告判讀錯誤。原因可能是醫生或技術員偷懶。判讀報告費時耗力,800頁畫滿歪歪扭扭的頻率圖,需花2~4小時才能讀完,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毛衛中坦承,「的確有醫生或技術員為了省時,四個睡眠週期只取兩個來判讀,」診斷結果草率,治療當然無法對症下藥。
還有醫生只讓病人白天在腦波室睡兩小時,不但紀錄不完整,且病人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干擾,「報告的準確度令人質疑,」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皺起眉來。
李佩玲就遇過十分離譜的例子。一位60幾歲老先生,為了治好打鼾,一年內輾轉睡了5家睡眠中心,試過好幾種治療方式仍未改善,幾近絕望的他,後來再試一次,經過醫生問診,請他拿出之前的報告才知道,判讀結果根本錯誤連連。
再者,技術員專業不足也是問題。技術員需受過完整訓練、最好有急救執照、會調整陽壓呼吸器的壓力,還必須協助醫師判讀睡眠檢查報告。但「有些技術員訓練、經 驗不足,甚至把病患的報告完全交給機器判讀,事後又不進行人工檢閱,」林嘉謨愈講愈激動,判讀不準,鐵定影響後續治療方向。
另一種也很常見的情形,就是有些院所只備有生理檢查儀,卻沒有健全的醫療團隊,就號稱「睡眠中心」。合適的睡眠中心何處尋?
一位睡眠專家曾在一條小巷弄裡,看到某某診所附設睡眠障礙中心的招牌,「麻雀小,五臟又不俱全,真不可思議,」他憂心,一家醫學中心要跨多科整合,才有實力組成睡眠中心,而開業醫憑一己之力竟能輕易掛牌,「病人就醫品質堪慮。」
在台灣還沒有認證制度前,民眾需睜大眼睛仔細比較。
轉引網址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16421&page=1
—All is well,一切會好轉的—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