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,我接觸到幾位有睡眠困擾的個案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他們最常抱怨的焦點,竟然是「腦鳴」與「耳鳴」:
「你知道嗎,我腦殼裏頭經常嗡嗡叫,睡不好就嗡得更大聲,實在很困擾!」
他們曾在許多地方看診,有些醫師說是聽力受損,有些說是因為退化。就算吃了耳鳴藥,情況也沒見好轉。沮喪之餘,他們想,先解決睡不好的問題再說罷。
出乎他們意料的是,當他們睡眠一改善後,腦中與耳中的鳴叫聲,竟然就慢慢淡化了。這讓我們非常驚訝!
好奇他們到底為什麼會好?無恙找了相關的醫學研究,發現原來耳鳴不一定是耳朵的問題,而是一種大腦過度活躍導致的感知異常。人如果沒有辦法好好睡覺,或是長期性地呼吸過度,就有可能讓腦神經過度興奮,結果引發像腦鳴、耳鳴這類的感知異常。
◎耳鳴通常是大腦皮質的過度活化
耳鳴的定義是:「感覺上是從耳朵聽到的聲音,而這聲音的來源很清楚是來自於頭部而不是外在世界,病人的意志力無法操控聲音的出現或消失」。
對絕大多數病人來說,如果覺得聲音傳自大腦,就會去看腦神經科,如果聲音來自耳朵,就會去找耳鼻喉科,這是很直覺的反應。但其實,這都是一種知覺,最終接受、詮釋、產生聽覺的是大腦的顳葉(temporal lobe)。
神經生理學上對「耳鳴」的定義是,實際上並沒有音源刺激,你的聽覺皮質卻變得活躍起來。從最前頭負責接收聲波的毛細胞(hair cell)到最末端的大腦皮質,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,都可能會出現「耳鳴」。換句話說,耳鳴是一種過度活躍的知覺,因此患者會經常聽到一些原本不會感受到的聒噪聲音。
一般病人難以相信的是,雖然周邊的聽覺神經系統任何一部位的問題,都可引起耳鳴,但聽覺皮質的過度敏感,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最貼切的證據是,就算把聽神經切掉,也有一半以上的病人,耳鳴完全沒有改善。當左耳有耳鳴時,遮住左耳,可能會讓耳鳴在右耳出現,驗證聽覺皮質的代償與過度活躍。
有趣的是,其他神經生理系統上的刺激,例如觸摸雙手、下巴開閤、按壓額頭,改變雙眼凝視的焦點,常會改變耳鳴。這也說明,耳鳴不只是中耳、內耳的問題,還牽涉到更上層的神經節點與大腦皮質。
常被忽略的是:耳鳴跟情緒、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的關連。耳鳴往往會帶來惡性循環: 聒噪擾人的耳鳴,常會讓人心情不好、心神不寧、擔心自己發生什麼重大的身體問題,同時干擾睡眠,導致失眠。而失眠、心情不好、自律神經系統不穩定、過度疲勞,又會讓聽覺皮質的過度敏感惡化。
◎睡眠障礙、睡眠呼吸中止與長期性的過度呼吸,可能引發或惡化耳鳴
台灣治療耳鳴的權威醫師賴仁淙表示,睡眠障礙、睡眠呼吸中止症,是常見引起耳鳴的原因。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耳鳴病患,都伴隨有睡眠障礙的問題,而且越睡不著耳鳴越大聲。
另外,關於神經內科疾病,目前也已有研究指出,過度呼吸會增加體內氧氣量,進而形成更多氧自由基。我們的大腦對氧氣相當敏感,如果我們持續性地過度呼吸,過量的氧氣與氧自由基會不斷刺激我們的中樞神經,不僅呼吸中樞的調控會失衡,腦神經管控的一些感知反應與自律系統,也會開始產生異常。我在另一篇專文「你的呼吸,過量了嗎?」,就特別討論過度呼吸引發的「知覺異常」。
所以改善耳鳴的第一步,反而是先解決睡眠問題,並想辦法減量、放慢呼吸,中斷惡性循環。一旦改變過度呼吸的習慣,能夠讓身體安穩地睡個好覺,腦中與耳中的小蜜蜂就會悄然飛走,還你清淨的聽覺。
◎ 促進睡眠與呼吸妙方:日間勤練減量呼吸法,夜間配戴壓舌牙套
很多人睡眠不好,就我認為有一個關鍵因素:呼吸失調,包括用口呼吸與呼吸過量。當我們日間因為忙碌、常講話與勞動量大時,呼吸量就會倏地拉高。一旦日間身體耗氣量大,夜間身體會因為過度疲累而垮掉,此時呼吸量就很容易爆量。這就是為什麼,日間如果很疲勞,夜間就會冒出鼾聲。
因此,要找回一夜好眠,可以試著從日間呼吸模式開始調起。為此,我特地研發出一種最方便執行的呼吸法:「減量呼吸法」。執行的要訣如下:
1. 閉口抵舌:呼氣時,閉口全然放鬆,吸氣時,舌頭用力頂上顎。切記,一定要出三分力頂著,頂到身體緩緩充夠氣後(並非憋氣,而是慢慢地讓空氣滲透入身體),再放鬆呼氣。
2. 胸腔內縮:吸氣時,不要讓胸腔過度外放擴張,而要想像胸腔內縮。用想的,不要真的用力去做!用最輕鬆的方式想這個動作,就能有效穩定胸腔,降低吸氣量。
3. 節奏自在:不用刻意控制多長多短,快慢由身體決定,但比例上呼多吸少。
每天常常提醒自己舌頭出力往上頂,然後想像自己胸腔往內縮。時間不必太久,就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輕、慢,幾乎看不見吸氣、呼氣的動作,而且只要吸氣一點點身體就覺得夠了。
至於夜間,由於睡覺時無法控制呼吸與口舌狀態,因此就得藉由用具來輔助。壓舌牙套是一種便捷的用具。可以幫助阻擋氣流擾亂口內軟組織,並且穩定舌頭不後墜。
原來透過調整呼吸改善睡眠,可以起到穩定大腦神經的運作與感知的作用!
引用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註明出處
—All is well,一切會好轉的—
留言列表